项目指标顺丁烯二酸酐(固态)顺丁烯二酸酐(液态)I型aII型I型aII型顺丁烯二酸酐的质量分数(以C4H2O3计)/% ≥99.599.6熔融色度/ Hazen单位(铂-钴色号) ≤2525结晶=404.3.1.4 结果计算顺丁烯二酸酐(以 $C_4 H_2 O_3$ 计)的质量分数 $w_1$ ,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 w_1=\frac{V_{c} M}{m\times 1 000\times 2}\times 100$$\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1)$$式中:V试料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4.3.1.2.1)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 L);m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M--顺丁烯二酸酐 $\left(C_4 H_2 O_3\right)$ 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 $(g/ mol)[M=98.06]$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 0.2%。4.3.2气相色谱法4.3.2.1 方法提要取适量顺丁烯二酸酐样品与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于 65℃的温度下反应10 min,使样品中的杂质化合物与 BSTFA生成稳定衍生物。在选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使样品汽化后经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内标法定量,计算杂质总含量,用 100%减去杂质总含量(质量分数)得到顺丁烯二酸酐的含量。4.3.2.2 试剂4.3.2.2.1 氮气:体积分数不小于 $99.99\%$ 。4.3.2.2.2 氢气:体积分数不小于 99.99%。4.3.2.2.3 空气:经活性炭、硅胶和分子筛净化、干燥。4.3.2.2.4 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本试剂易与水反应失活,应贮存在干燥器内。$$\text{ 4.3.2.2.5}$$乙腈,色谱纯,含水量低于 $0.02\%$ 。4.3.2.2.6 十二烷。$$\text{ 4.3.2.2.7}$$乙酸。4.3.2.2.8 丙烯酸。4.3.2.2.9 马来酸。4.3.2.2.10 富马酸。4.3.2.2.11 邻苯二甲酸。4.3.2.3 仪器4.3.2.3.1 气相色谱仪: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整机灵敏度和稳定性应符合 GB/T 9722中有关规定。4.3.2.3.2 色谱工作站:色谱数据处理机或带色谱工作软件的计算机。4.3.2.3.3 可调移液器:0 mL~1 mL、0 mL~5 mL。4.3.2.3.4 进样注射器:10μL。4.3.2.3.5 实验室烘箱或其他加热装置:温度可设定为(65±1)℃、(85±1)℃。4.3.2.3.6 容量瓶: 100 mL,200 mL。4.3.2.3.7 试剂瓶:20mL。4.3.2.3.8 进样试瓶:2mL。4.3.2.3.9 分析天平:精度万分之一。4.3.2.4 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推荐的色谱柱和色谱操作条件见表 2。典型色谱图及各组分相对保留值和相对校正因子见附录A。其他能达到同等分离程度的色谱柱及操作条件均可使用。
表2色谱柱和色谱操作条件
色谱柱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
规格$$ 30\, m\times 0.32\, mm\times 0.25\,\mu m$$
柱温初始 50℃,保持 2 min;升温速度 60℃/min,升温至 110℃,保持 0.5 min;升温速度 20℃/min,升温至 210℃,升温速度 30℃/min,升 温至240℃
汽化室温度/℃280
检测器温度/℃300
柱载气 $\left(H_2\right)$ 流量/(mL/min)4
氢气流量/(mL/min)30
空气流量/(mL/min)300
尾吹气(N2)流量/(mL/min)28
进样量/μL0.5
分流比100:
4.3.2.5 分析步骤4.3.2.5.1 稀释溶剂加入 4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于 200 mL容量瓶内,用乙腈稀释至刻度。4.3.2.5.2 内标溶液称取 0.1 g十二烷(4.3.2.2.6)(精确至 0.000 1 g)于 100 mL容量瓶中,加入 10 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用稀释溶剂(4.3.2.5.1)定容至刻度线,并准确称量溶液质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十二烷的质量分数。摇匀,转移至试剂瓶中,于 85℃下密封加热 30 min。在避光干燥的环境下可储存一个月。4.3.2.5.3 标准储备溶液称取0.1g乙酸、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邻苯二甲酸标准物(精确至0.0001g)于20mL试剂瓶中,加入3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于85℃下密封加热4h。冷却后用稀释溶剂(4.3.2.5.1)加至约 20 mL,并准确称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标准储备溶液中各标准组分的质量分数。4.3.2.5.4 混合标准溶液移取约3mL标准储备溶液(4.3.2.5.3)于20mL试剂瓶中,并准确称量(精确到0.0001g),用稀释溶剂(4.3.2.5.1)加至约 20 mL,并准确称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各标准组分的质量分数。4.3.2.5.5 标样分析取混合标准溶液(4.3.2.5.4)和内标溶液(4.3.2.5.2)各 0.75 mL于进样试瓶,分别准确称重(精确至0.0001g)。在 65℃下加热 10 min。摇匀,冷却,在选定的色谱分析条件下进样分析。4.3.2.5.6 样品分析在 65℃下熔融适量样品。取样品和内标溶液(4.3.2.5.2)各 0.75 mL于进样试瓶中,分别准确称重(精确至 0.000 1 g);在 65℃下加热 10 min。摇匀,冷却,在选定的色谱分析条件下进样分析。根据内标含量和色谱峰面积得到各杂质组分的含量。试样中未知组分或得不到标准物质的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使用保留时间最为接近的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进行计算。4.3.2.6 结果计算4.3.2.6.1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各组分相对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f_i$ ,按式(2)计算:$$ f_i=\frac{A_{\text{ISTD}}\times w_{\text{STD}}\times m_{\text{STD}}}{A_{\text{STD}}\times w_{\text{ISTD}}\times m_{\text{ISTD}}}$$式中:$$A_{\text{ISTD}}$$内标物峰面积;$$w_{STD}$$混合标准溶液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m_{STD}$$移取混合标准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 A_{STD}$$标样中各组分的峰面积;$$w_{\text{I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 m_{\text{ISTD}}$$移取的内标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4.3.2.6.2 杂质含量的测定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w_i$ ,数值以%表示,按式(3)计算:$$ w_i=\frac{f_i\times A_i\times w_{\text{ISTD}}\times m_{\text{ISTD}}}{A_{\text{ISTD}}\times m}$$式中:$$ f_i$$各组分相对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A_i$$各杂质组分的峰面积;$$\mathcal{W}_{\text{I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m_{\text{ISTD}}$$移取的内标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A_{\text{ISTD}}$$内标物峰面积;m移取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4.3.2.6.3 试样主含量的测定顺丁烯二酸酐(以 $C_4 H_2 O_3$ 计)的质量分数 $w_{T}$ ,数值以%表示,按式(4)计算:$$ w_{T}=100\%-\sum w_i$$式中:$$ w_i$$样品中各杂质组分的质量分数,%。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 $0.2\%$ 。4.4熔融色度的测定样品加热至(65\pm 2)℃完全熔融后,按 GB/T 6324.7规定的方法进行。4.5结晶点的测定样品加热至 $(65\pm 2)^{\circ} C$ 完全熔融后,称取约 35 g样品,精确至 0.01 g。按 GB/T 7533规定的方法进行。4.6灼烧残渣的测定称取约 50 g样品,精确至 0.01 g,灼烧温度(650±25)℃,按 GB/ T 753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的 $20\%$ 。保留坩埚内的残渣用于铁含量的测定。4.7铁含量的测定4.7.1分析步骤向 4.6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盐酸 3 mL,加热,使残渣全部溶解,并将溶液蒸发至近干,冷却后用水全部溶解并转移到 100 mL容量瓶中,以下操作按 GB/ T 3049规定进行。4.7.2结果计算铁(以 Fe计)的质量分数 $w_2$ ,数值以 $\mu g/ g$ 表示,按式(5)计算:$$ w_2=\frac{m_1}{m_2}$$\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5)$$式中:$$ m_1$$与试样吸光度相对应的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的铁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微克 $(\mu g)$ ;$$ m_2$$试样的质量数值,单位为克(g)。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的 20%。4.8加热后的熔融色度的测定4.8.1方法提要将熔融的顺丁烯二酸酐样品在预设温度下继续加热 2 h,与铂-钴色标进行目视比较或根据三刺激值法使用仪器测定色度。4.8.2分析步骤当加热块温度在 140℃时,将装有试样的测定熔融色度时使用的比色管放到电加热块中,用保温玻璃纤维围绕孔穴的顶部,以支撑比色管呈垂直状态并封闭比色管与加热块之间的空间,比色管加盖加热2 h。取出比色管,按GB/T6324.7规定的方法进行。注1:在每个孔穴底部放少量玻璃纤维,以防止比色管和温度计被打碎。注2:如果熔融样品含有可见混浊物,不能用本实验方法。4.8.3结果判定按GB/T6324.7的规定进行。5检验规则5.1检验分类5.1.1型式检验外观和表1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均为型式检验项目,正常情况下每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产品异地生产时;b)生产配方、工艺及原料有较大改变时;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合同规定。5.1.2出厂检验除铁含量、灼烧残渣外其他项目均为出厂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进行检验。型产品可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加热后的熔融色度的分析频次。5.2组批规则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连续生产的实际批次为一批,但若干个生产批次构成一个检验批次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4h。5.3采样规则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采样单元数按GB/T 66782003中7.6.1的规定确定。采样方法按GB/T 6679和 GB/T 6680规定确定。5.4判定规则与复验检验结果的判定采用GB/T 8170中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检验结果中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单元中采样进行复验,重新检验的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整批产品应做不合格处理。6标志、包装、运输、贮存6.1标志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的包装容器上应有清晰、明显、牢固的标识,其内容包括:a)产品名称;b)生产厂厂名、厂址;c)批号或生产日期;d)净含量;e)本标准编号;f) GB 190规定的“腐蚀性物质”标志 ${}^{1)}$ 。1)本产品有关安全信息的提示参见附录B。GB/T 3676-20206.2包装6.2.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包装用符合GB/T8946的塑料编织袋或牛皮纸袋,内衬符合GB/T 4456的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口热合或用绳扎紧。每件包装净含量 25 kg、500 kg,或按用户要求包装。6.2.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使用充高纯氮气密闭的、保温的专用槽车包装。6.2.3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每批出厂的产品包装内都应附有一定格式的质量说明书,其内容包括:a)生产厂厂名;b)产品名称、型号;c)产品生产日期或批号;d)产品质量检验结果或检验结论;e)本标准编号等。6.3运输6.3.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运输时应装在清洁、干燥的运输工具中,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运输时注意小心轻放,防止包装袋破损。6.3.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装在清洁、干燥的贮罐车中运输(并有加热装置,运输过程贮存温度不宜超过70℃),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6.4贮存6.4.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应贮存于干燥、清洁、通风的库房内,防火、防潮、防雨淋、防日晒,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6.4.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贮存于干燥、清洁、不锈钢的贮罐内(有加热装置,使其温度保持在60℃~70℃),氮气封存,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 项目指标顺丁烯二酸酐(固态)顺丁烯二酸酐(液态)I型aII型I型aII型顺丁烯二酸酐的质量分数(以C4H2O3计)/% ≥99.599.6熔融色度/ Hazen单位(铂-钴色号) ≤2525结晶=404.3.1.4 结果计算顺丁烯二酸酐(以 $C_4 H_2 O_3$ 计)的质量分数 $w_1$ ,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 w_1=\frac{V_{c} M}{m\times 1 000\times 2}\times 100$$\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1)$$式中:V试料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4.3.1.2.1)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 L);m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M--顺丁烯二酸酐 $\left(C_4 H_2 O_3\right)$ 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 $(g/ mol)[M=98.06]$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 0.2%。4.3.2气相色谱法4.3.2.1 方法提要取适量顺丁烯二酸酐样品与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于 65℃的温度下反应10 min,使样品中的杂质化合物与 BSTFA生成稳定衍生物。在选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使样品汽化后经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内标法定量,计算杂质总含量,用 100%减去杂质总含量(质量分数)得到顺丁烯二酸酐的含量。4.3.2.2 试剂4.3.2.2.1 氮气:体积分数不小于 $99.99\%$ 。4.3.2.2.2 氢气:体积分数不小于 99.99%。4.3.2.2.3 空气:经活性炭、硅胶和分子筛净化、干燥。4.3.2.2.4 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本试剂易与水反应失活,应贮存在干燥器内。$$\text{ 4.3.2.2.5}$$乙腈,色谱纯,含水量低于 $0.02\%$ 。4.3.2.2.6 十二烷。$$\text{ 4.3.2.2.7}$$乙酸。4.3.2.2.8 丙烯酸。4.3.2.2.9 马来酸。4.3.2.2.10 富马酸。4.3.2.2.11 邻苯二甲酸。4.3.2.3 仪器4.3.2.3.1 气相色谱仪: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整机灵敏度和稳定性应符合 GB/T 9722中有关规定。4.3.2.3.2 色谱工作站:色谱数据处理机或带色谱工作软件的计算机。4.3.2.3.3 可调移液器:0 mL~1 mL、0 mL~5 mL。4.3.2.3.4 进样注射器:10μL。4.3.2.3.5 实验室烘箱或其他加热装置:温度可设定为(65±1)℃、(85±1)℃。4.3.2.3.6 容量瓶: 100 mL,200 mL。4.3.2.3.7 试剂瓶:20mL。4.3.2.3.8 进样试瓶:2mL。4.3.2.3.9 分析天平:精度万分之一。4.3.2.4 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推荐的色谱柱和色谱操作条件见表 2。典型色谱图及各组分相对保留值和相对校正因子见附录A。其他能达到同等分离程度的色谱柱及操作条件均可使用。
表2色谱柱和色谱操作条件
色谱柱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
规格$$ 30\, m\times 0.32\, mm\times 0.25\,\mu m$$
柱温初始 50℃,保持 2 min;升温速度 60℃/min,升温至 110℃,保持 0.5 min;升温速度 20℃/min,升温至 210℃,升温速度 30℃/min,升 温至240℃
汽化室温度/℃280
检测器温度/℃300
柱载气 $\left(H_2\right)$ 流量/(mL/min)4
氢气流量/(mL/min)30
空气流量/(mL/min)300
尾吹气(N2)流量/(mL/min)28
进样量/μL0.5
分流比100:
4.3.2.5 分析步骤4.3.2.5.1 稀释溶剂加入 4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于 200 mL容量瓶内,用乙腈稀释至刻度。4.3.2.5.2 内标溶液称取 0.1 g十二烷(4.3.2.2.6)(精确至 0.000 1 g)于 100 mL容量瓶中,加入 10 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用稀释溶剂(4.3.2.5.1)定容至刻度线,并准确称量溶液质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十二烷的质量分数。摇匀,转移至试剂瓶中,于 85℃下密封加热 30 min。在避光干燥的环境下可储存一个月。4.3.2.5.3 标准储备溶液称取0.1g乙酸、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邻苯二甲酸标准物(精确至0.0001g)于20mL试剂瓶中,加入3mL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4.3.2.2.4),于85℃下密封加热4h。冷却后用稀释溶剂(4.3.2.5.1)加至约 20 mL,并准确称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标准储备溶液中各标准组分的质量分数。4.3.2.5.4 混合标准溶液移取约3mL标准储备溶液(4.3.2.5.3)于20mL试剂瓶中,并准确称量(精确到0.0001g),用稀释溶剂(4.3.2.5.1)加至约 20 mL,并准确称量(精确到 0.000 1 g)。计算各标准组分的质量分数。4.3.2.5.5 标样分析取混合标准溶液(4.3.2.5.4)和内标溶液(4.3.2.5.2)各 0.75 mL于进样试瓶,分别准确称重(精确至0.0001g)。在 65℃下加热 10 min。摇匀,冷却,在选定的色谱分析条件下进样分析。4.3.2.5.6 样品分析在 65℃下熔融适量样品。取样品和内标溶液(4.3.2.5.2)各 0.75 mL于进样试瓶中,分别准确称重(精确至 0.000 1 g);在 65℃下加热 10 min。摇匀,冷却,在选定的色谱分析条件下进样分析。根据内标含量和色谱峰面积得到各杂质组分的含量。试样中未知组分或得不到标准物质的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使用保留时间最为接近的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进行计算。4.3.2.6 结果计算4.3.2.6.1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各组分相对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f_i$ ,按式(2)计算:$$ f_i=\frac{A_{\text{ISTD}}\times w_{\text{STD}}\times m_{\text{STD}}}{A_{\text{STD}}\times w_{\text{ISTD}}\times m_{\text{ISTD}}}$$式中:$$A_{\text{ISTD}}$$内标物峰面积;$$w_{STD}$$混合标准溶液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m_{STD}$$移取混合标准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 A_{STD}$$标样中各组分的峰面积;$$w_{\text{I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 m_{\text{ISTD}}$$移取的内标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4.3.2.6.2 杂质含量的测定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w_i$ ,数值以%表示,按式(3)计算:$$ w_i=\frac{f_i\times A_i\times w_{\text{ISTD}}\times m_{\text{ISTD}}}{A_{\text{ISTD}}\times m}$$式中:$$ f_i$$各组分相对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A_i$$各杂质组分的峰面积;$$\mathcal{W}_{\text{I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m_{\text{ISTD}}$$移取的内标溶液的质量,单位为克(g);$$A_{\text{ISTD}}$$内标物峰面积;m移取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4.3.2.6.3 试样主含量的测定顺丁烯二酸酐(以 $C_4 H_2 O_3$ 计)的质量分数 $w_{T}$ ,数值以%表示,按式(4)计算:$$ w_{T}=100\%-\sum w_i$$式中:$$ w_i$$样品中各杂质组分的质量分数,%。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 $0.2\%$ 。4.4熔融色度的测定样品加热至(65\pm 2)℃完全熔融后,按 GB/T 6324.7规定的方法进行。4.5结晶点的测定样品加热至 $(65\pm 2)^{\circ} C$ 完全熔融后,称取约 35 g样品,精确至 0.01 g。按 GB/T 7533规定的方法进行。4.6灼烧残渣的测定称取约 50 g样品,精确至 0.01 g,灼烧温度(650±25)℃,按 GB/ T 753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的 $20\%$ 。保留坩埚内的残渣用于铁含量的测定。4.7铁含量的测定4.7.1分析步骤向 4.6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盐酸 3 mL,加热,使残渣全部溶解,并将溶液蒸发至近干,冷却后用水全部溶解并转移到 100 mL容量瓶中,以下操作按 GB/ T 3049规定进行。4.7.2结果计算铁(以 Fe计)的质量分数 $w_2$ ,数值以 $\mu g/ g$ 表示,按式(5)计算:$$ w_2=\frac{m_1}{m_2}$$\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cdots(5)$$式中:$$ m_1$$与试样吸光度相对应的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的铁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微克 $(\mu g)$ ;$$ m_2$$试样的质量数值,单位为克(g)。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的 20%。4.8加热后的熔融色度的测定4.8.1方法提要将熔融的顺丁烯二酸酐样品在预设温度下继续加热 2 h,与铂-钴色标进行目视比较或根据三刺激值法使用仪器测定色度。4.8.2分析步骤当加热块温度在 140℃时,将装有试样的测定熔融色度时使用的比色管放到电加热块中,用保温玻璃纤维围绕孔穴的顶部,以支撑比色管呈垂直状态并封闭比色管与加热块之间的空间,比色管加盖加热2 h。取出比色管,按GB/T6324.7规定的方法进行。注1:在每个孔穴底部放少量玻璃纤维,以防止比色管和温度计被打碎。注2:如果熔融样品含有可见混浊物,不能用本实验方法。4.8.3结果判定按GB/T6324.7的规定进行。5检验规则5.1检验分类5.1.1型式检验外观和表1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均为型式检验项目,正常情况下每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产品异地生产时;b)生产配方、工艺及原料有较大改变时;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合同规定。5.1.2出厂检验除铁含量、灼烧残渣外其他项目均为出厂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进行检验。型产品可根据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加热后的熔融色度的分析频次。5.2组批规则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连续生产的实际批次为一批,但若干个生产批次构成一个检验批次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4h。5.3采样规则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采样单元数按GB/T 66782003中7.6.1的规定确定。采样方法按GB/T 6679和 GB/T 6680规定确定。5.4判定规则与复验检验结果的判定采用GB/T 8170中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检验结果中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单元中采样进行复验,重新检验的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整批产品应做不合格处理。6标志、包装、运输、贮存6.1标志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的包装容器上应有清晰、明显、牢固的标识,其内容包括:a)产品名称;b)生产厂厂名、厂址;c)批号或生产日期;d)净含量;e)本标准编号;f) GB 190规定的“腐蚀性物质”标志 ${}^{1)}$ 。1)本产品有关安全信息的提示参见附录B。GB/T 3676-20206.2包装6.2.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包装用符合GB/T8946的塑料编织袋或牛皮纸袋,内衬符合GB/T 4456的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口热合或用绳扎紧。每件包装净含量 25 kg、500 kg,或按用户要求包装。6.2.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使用充高纯氮气密闭的、保温的专用槽车包装。6.2.3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每批出厂的产品包装内都应附有一定格式的质量说明书,其内容包括:a)生产厂厂名;b)产品名称、型号;c)产品生产日期或批号;d)产品质量检验结果或检验结论;e)本标准编号等。6.3运输6.3.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运输时应装在清洁、干燥的运输工具中,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运输时注意小心轻放,防止包装袋破损。6.3.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装在清洁、干燥的贮罐车中运输(并有加热装置,运输过程贮存温度不宜超过70℃),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6.4贮存6.4.1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固态)应贮存于干燥、清洁、通风的库房内,防火、防潮、防雨淋、防日晒,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6.4.2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液态)应贮存于干燥、清洁、不锈钢的贮罐内(有加热装置,使其温度保持在60℃~70℃),氮气封存,勿与酸、碱混放或与氧化腐蚀性物质接触,避免产品变质。">

GB-T 3676-2020 工业用顺丁烯二酸酐

浏览次数:14人次
  • 格式: PDF文档
  • 更新日期: 2025-07-20
  • 本站推荐: 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简介
资源详情图